【模拟电子技术基础】RC正弦波振荡器实验详解:学生实验报告

        自己(大学生)在校做的实验报告,可借鉴使用,下载资源后可自行增删内容,或按照个人喜好优化排版。内容包括RC正弦波振荡器相关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及数据记录与处理分析、实验结论等。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学习RC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和振荡条件。

2.通过搭建RC正弦波振荡器电路,验证其产生稳定正弦波信号的工作原理,并观察不同电阻和电容值对输出信号频率和幅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实验电路原理图如下图(a)所示。

2.RC串并联网络(文氏桥)振荡器的电路型式如下图(b)所示。

3.振荡频率为f=\frac{1}{2\pi RC},起振条件是\left | \dot{A} \right |>3

4.RC正弦波振荡器振荡频率由RC电路的特性和负反馈机制共同决定。通过调整电阻和电容的值,控制输出信号的幅度和频率,从而改变振荡频率。

三、实验设备及器材

实验线路板1块(RC正弦波振荡器实验板)          模拟电路实验厢1台

信号发生器1台(配1条专用连接线)     示波器1台(配2条专用连接线)

万用表1块                           线路连接线(转接线)若干条。

实验电阻16kΩ×2个                  电容0.01μF×2个

四、实验过程及数据记录与处理分析

1.实验所用RC串并联选频网络振荡器的放大倍数范围

        将RC串并联网络与放大电路断开,给放大电路加上直流电源,并提供输入u_i=100mV_{pp},f=1000Hz的正弦波信号,调节R_W,测量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范围,看能不能满足电路的起振和稳幅条件。

电压放大倍数A范围如下:

2. RC串并联网络幅频特性的观察

        将RC串并联网络与放大电路断开,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正弦信号注入 RC 串并联网络,保持输入信号的幅度(约3V)不变,频率由500⁓1500Hz之间变化,观察RC串并联网络输出幅值以及与输入之间的幅值和相位关系变化,当信号源达某一频率时,RC 串并联网络的输出将达最大值(约1V左右),且输入、输出同相位,此时信号源频率为f=f_0=\frac{1}{2\pi RC}(本次实验的f_0为1000Hz)。在A最大情况下,有如下数据:

f(Hz)

500

1000

1500

u0(V)

0.98

1.09

1.04

ui(V)

3.14

3.14

3.14

u0与ui相位关系

u0超前ui

同相

u0滞后ui

u0(蓝线)与

ui(黄线)的

波形比较

3.起振频率及相关数据

        接通RC串并联网络,调节R_W并使电路起振,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电压u_o的波形,测量振荡频率,并与计算值(1kHz)进行比较;测量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测量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

起振频率f

980.4 Hz

放大倍数A

3.02

uo=6.10V

ui=2.04V

T1

U_{BE}

单位:V

1.566

U_{CE}

4.07

U_{EE}

0.91

T2

U_{BE}

1.33

U_{CE}

5.08

U_{EE}

0.69

4.改变R或C的值,观察振荡频率变化情况

  振荡频率f(Hz)

改变情况

计算值

实测值

并联2个R(13.07Ω)

2213.56

2155

并联2个C(0.01μF)

497.36

507.6

同时并联上2个R和2个C(数值同上)

981.2

980.4

五、实验结论与发现

1.实验中发现实际振荡频率与理论值相比较小,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电路元件精度误差、温度影响、放大器的选择、电源质量、测试设备的精度、电路板质量等。

2.RC正弦波振荡器由放大电路、RC串并联选频网络、正反馈网络、稳幅环节组成。

3.本次实验电路的起振条件是\dot{A}\dot{F}=1,即\left | \dot{A}\dot{F} \right |=1,φA+φF=2nπ,实验中可由是否>3(用示波器观察输出与输入电压的关系)来判断。

4.由振荡频率f =可知,电路的振荡频率与R、C有关。在原电路基础上并联上电阻会提高起振频率,并联上电容则会降低,同时并联上两者则基本不变。

5.电路能否起振及输出是否失真均于放大倍数有关,实验过程中发现放大倍数A略大于3时的输出波形较为理想。

作者:忆和熙

物联沃分享整理
物联沃-IOTWORD物联网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RC正弦波振荡器实验详解:学生实验报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