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项目中MCU的选择策略:以STM32为例详解
针对不同的嵌入式项目,芯片的选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以确保所选芯片能够满足项目的具体需求。市面上用的最多的如Stm32意法半导体、GD32兆易创新、HC32华大半导体,其架构都差不多,都是ARM公司生产的内核,授权给其他公司,自己在做的外设。以STM32为例,以下是如何选择合适的芯片的选型步骤:
一、明确项目需求
1. 功能需求:首先,需要明确项目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如数据采集、控制输出、通信接口等。
2. 性能需求:包括处理速度、内存大小、外设接口种类和数量等。
3. 环境要求:考虑项目的工作环境,如温度范围、湿度、电磁干扰等。
4. 成本限制:根据项目预算确定可接受的芯片价格范围。
二、了解STM32系列特点
STM32系列单片机是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推出的基于ARM Cortex-M内核的32位微控制器,具有高性能、低功耗、集成度高等优点。STM32系列分为多个子系列,每个子系列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性能特点。
三、具体选型步骤
1 选择合适的MCU:
F0系列:基于Cortex-M0内核,适用于简单的嵌入式应用,如家居自动化、工业传感器等。
F1系列:代表基础型,基于Cortex-M3内核,主频为72MHZ,适用于中等复杂度的嵌入式系统,如消费电子、医疗设备等。
F4系列:代表了高性能,基于Cortex-M4 内核,主频80M,适用于对性能有较高要求的领域,如通信设备、物联网终端等。
(之于F1,F4(429系列以上)除了内核不同和主频的提升外,升级的明显特色就是带LCD控制器和摄像头接口,支持SDRAM,这个区别在项目选型上会被优先考虑。)
F7/H7系列:采用更高级的Cortex-M7内核,主频可达数百MHz,具备高级的缓存架构和浮点单元,适用于高性能图形显示、多媒体处理等领域。
L系列:强调低功耗特性,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运行的物联网设备、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等。
STM8 和 STM32 分类(摘自野火零死角玩转STM32)
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先大概选择哪类内核的MCU,普通应用,不需要接大屏幕的一般选择Cortex-M3内核的F1系列,如果追求高性能,需要大量的数据运算,且需要外接RGB大屏幕的则选择Cortex-M4内核的F4系列。
2 基于项目所需外设接口的考虑:
明确了大方向之后,接下来就是细分选型,先确定引脚,引脚多的功能就多,价格也贵,具体得根据实际项目中需要使用到什么功能,够用就好。确定好了引脚数目之后再选择FLASH大小,相同引脚数的MCU会有不同的FLASH大小可供选择,这个也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程序大的就选择大点的FLASH。其他外设如ADC、DAC、USART、SPI、I2C等同理可得,需根据项目需要的外设接口种类和数量进行选择,同时还应注意检查所选芯片是否支持所需的外设接口及其电气特性、速率等。
3 评估电源管理和功耗:
根据项目的电源供应条件和功耗要求选择合适的电源管理和功耗优化方案;考虑芯片在低功耗模式下的表现以及是否支持动态功耗调整等功能。
作者:天将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