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单片机电路设计基础
7.1 C语言设计基础
7.1.1 C语言32个关键字
C语言定义了32个关键字,这些关键字在C语言中有特定的含义和用途,用户不能将它们用作标识符(如变量名、函数名等)。例如:
数据类型关键字:char
(字符型)、int
(整型)、float
(单精度浮点型)、double
(双精度浮点型)、short
(短整型)、long
(长整型)、signed
(有符号型)、unsigned
(无符号型)等,用于声明不同类型的变量。
控制语句关键字:if
、else
(用于条件判断和分支结构)、for
、while
、do - while
(用于循环结构)、switch
、case
、default
(用于多分支选择结构)等,实现程序流程的控制。
存储类型关键字:auto
(自动变量)、register
(寄存器变量)、static
(静态变量)、extern
(外部变量),用于指定变量的存储类型和作用域。
其他关键字:void
(无类型)、return
(函数返回)等,void
常用于表示函数无返回值或指针指向无类型数据,return
用于从函数返回值。
7.1.2 C语言9种控制语句
条件判断语句:
if - else
语句:根据条件表达式的真假来决定执行不同的代码块。例如:
if (a > 10) {
printf("a大于10\n");
} else {
printf("a小于等于10\n");
}
- **`switch - case - default`语句**:用于多分支选择,根据表达式的值跳转到相应的`case`分支执行。例如:
switch (day) {
case 1:
printf("星期一\n");
break;
case 2:
printf("星期二\n");
break;
default:
printf("其他\n");
break;
}
循环语句:
for
语句:常用于已知循环次数的循环。例如:
for (int i = 0; i < 10; i++) {
printf("%d ", i);
}
- **`while`语句**:先判断条件表达式,为真时执行循环体。例如:
int num = 0;
while (num < 5) {
printf("%d ", num);
num++;
}
- **`do - while`语句**:先执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表达式,为真时继续执行循环体。例如:
int count = 0;
do {
printf("%d ", count);
count++;
} while (count < 3);
跳转语句:
break
语句:用于跳出当前循环(for
、while
、do - while
)或switch
语句。
continue
语句:用于跳过本次循环体中剩余的代码,直接开始下一次循环。
return
语句:用于从函数返回值,并结束函数的执行。
7.1.3 C语言34种运算符
C语言的运算符丰富,包括:
算术运算符:+
(加)、-
(减)、*
(乘)、/
(除)、%
(取模)、++
(自增)、--
(自减)。例如:int a = 5 + 3;
,int b = 10 % 3;
关系运算符:>
(大于)、<
(小于)、>=
(大于等于)、<=
(小于等于)、==
(等于)、!=
(不等于),常用于条件判断。例如:if (a > 10)
逻辑运算符:&&
(逻辑与)、||
(逻辑或)、!
(逻辑非)。例如:if ((a > 5) && (b < 10))
位运算符:&
(按位与)、|
(按位或)、^
(按位异或)、~
(按位取反)、<<
(左移)、>>
(右移),用于对二进制位进行操作。例如:int c = 5 & 3;
赋值运算符:=
(赋值)、+=
、-=
、*=
、/=
、%=
、&=
、|=
、^=
、<<=
、>>=
等,用于给变量赋值或进行复合赋值操作。例如:a += 5;
等价于 a = a + 5;
逗号运算符:,
,用于将多个表达式连接起来,从左到右依次计算表达式的值,整个逗号表达式的值为最后一个表达式的值。例如:int x = (a = 3, b = 5, a + b);
条件运算符:? :
,是C语言中唯一的三目运算符。例如:int max = (a > b)? a : b;
表示如果 a > b
,则 max
取值为 a
,否则取值为 b
。
7.1.4 C语言数据类型
基本数据类型:
整型:int
(通常为16位或32位,取决于编译器和硬件平台),short
(通常比int
短),long
(通常比int
长),long long
(在C99标准中引入,提供更长的整型表示)。还有有符号和无符号之分,如unsigned int
表示无符号整型,其取值范围为0到2^n - 1
(n
为该类型的位数)。
浮点型:float
(单精度浮点型,通常占4字节),double
(双精度浮点型,通常占8字节),long double
(扩展精度浮点型,不同平台实现不同)。浮点型用于表示实数,其精度和取值范围不同。
字符型:char
,用于存储单个字符,通常占1字节。字符在内存中以ASCII码形式存储,例如char c = 'A';
构造数据类型:
数组:用于存储多个相同类型的数据元素。例如:int arr[5] = {1, 2, 3, 4, 5};
结构体: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数据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数据类型。例如:
struct Student {
char name[20];
int age;
float score;
};
- **共用体**:使几个不同类型的变量共占同一段内存空间。例如:
union Data {
int i;
float f;
char c;
};
指针类型:指针是一种变量,其值为另一个变量的地址。例如:int *ptr;
声明了一个指向 int
类型变量的指针。指针在C语言中用于动态内存分配、函数参数传递等,增强了程序的灵活性和效率。
空类型:void
,表示无类型。常用于函数声明中表示函数无返回值,或指针声明中表示通用指针类型。
7.1.5 简单的C程序
简单的C程序结构:一个简单的C程序通常包含main
函数,它是程序的入口点。例如: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printf("Hello, World!\n");
return 0;
}
程序解释:#include <stdio.h>
是预处理指令,用于包含标准输入输出库,使程序能够使用 printf
等函数。main
函数是程序开始执行的地方,printf
函数用于在控制台输出字符串 "Hello, World!\n"
,\n
是换行符。return 0;
表示程序正常结束,返回值 0 给操作系统。
例7 – 1 简单的小程序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printf("这是一个简单的小程序\n");
return 0;
}
该程序功能是在控制台输出指定的字符串,展示了C程序的基本结构和printf
函数的简单使用。
例7 – 2 求两数之和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num1, num2, sum;
num1 = 5;
num2 = 3;
sum = num1 + num2;
printf("两数之和为:%d\n", sum);
return 0;
}
此程序定义了三个整型变量 num1
、num2
和 sum
,分别赋值并计算两数之和,最后通过 printf
函数输出结果。其中 %d
是格式控制符,用于指定输出整数。
例7 – 3 由main()函数和1个其他函数max()构成的C语言程序
#include <stdio.h>
int max(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a : b;
}
int main() {
int num1 = 10, num2 = 20;
int result = max(num1, num2);
printf("较大的数是:%d\n", result);
return 0;
}
程序定义了一个 max
函数,用于比较两个整数并返回较大值。在 main
函数中调用 max
函数,传入两个整数并输出比较结果。
例7 – 4 改写(例7 – 3),交换main()函数和max()函数的前后位置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num1 = 10, num2 = 20;
int result = max(num1, num2);
printf("较大的数是:%d\n", result);
return 0;
}
int max(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a : b;
}
虽然交换了 main
函数和 max
函数的位置,但在C语言中,函数在调用前需要先声明(除非函数定义在调用之前)。这里因为没有提前声明 max
函数,可能会导致编译警告或错误。为避免此问题,可以在 main
函数之前添加 max
函数的声明:int max(int a, int b);
7.1.6 C语言函数的一般结构
函数定义:
返回值类型 函数名(参数列表) {
// 函数体
声明语句;
执行语句;
return 返回值;
}
解释:
返回值类型:指定函数返回的数据类型,若函数无返回值,使用 void
。
函数名:函数的标识符,遵循C语言标识符命名规则。
参数列表:可以为空(void
),也可以包含多个参数声明,参数之间用逗号分隔。参数是函数接收外部传入数据的变量。
函数体:包含声明语句(如变量声明)和执行语句,实现函数的具体功能。
return
语句:用于返回函数的执行结果,返回值类型应与函数定义的返回值类型一致。若函数返回值类型为 void
,则不需要 return
语句或使用 return;
直接返回。
7.1.7 C语言源程序书写格式
自由格式:C语言源程序的书写格式较为自由,一行可以写多个语句,一个语句也可以分多行书写。例如:
int a = 5; int b = 3; // 一行写多个语句
int sum = a +
b; // 一个语句分多行写
缩进和对齐:为了提高程序的可读性,通常采用缩进和对齐的方式。例如:
if (a > b) {
printf("a大于b\n");
} else {
printf("a小于等于b\n");
}
这里大括号内的语句缩进,使程序结构更清晰,便于理解和维护。
7.1.8 C语言格式特点
简洁紧凑:C语言的语法简洁,关键字和运算符丰富,能够用较少的代码实现复杂的功能。
运算符丰富:如前所述,C语言具有34种运算符,可实现各种类型的操作,增强了程序的表达能力。
数据类型丰富:提供多种基本数据类型和构造数据类型,满足不同编程需求。
可移植性好:C语言程序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上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通过适当修改可以在不同环境下运行。
7.1.9 C语言结构特点
结构化编程:C语言支持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通过这些结构可以清晰地组织程序逻辑,使程序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模块化编程:可以将程序分解为多个函数,每个函数完成特定的功能,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和可维护性。例如在例7 – 3中,max
函数实现了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功能,可在其他需要比较大小的地方复用。
与硬件结合紧密:C语言可以直接访问内存和硬件寄存器,适用于系统软件和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够充分发挥硬件的性能。
7.1.10 C语言程序开发步骤
编辑:使用文本编辑器(如Notepad、Sublime Text等)或集成开发环境(IDE,如Code::Blocks、Visual Studio Code等)编写C语言源程序代码,保存为 .c
文件。
编译:使用C语言编译器(如GCC、Clang等)将源程序文件编译成目标文件(通常为 .obj
文件,在Windows系统下)或可执行文件(在Linux系统下直接生成可执行文件)。编译过程中,编译器会检查语法错误,若有错误,需返回编辑步骤修改代码。
链接:将目标文件与所需的库文件链接起来,生成最终的可执行文件。链接过程解决函数和变量的引用问题,确保程序能够正确运行。
调试:运行可执行文件,检查程序是否按照预期功能执行。若出现错误或结果不符合预期,使用调试工具(如GDB、IDE自带的调试器等)查找和解决问题,可能需要返回编辑步骤修改代码,然后重新编译和链接。
7.1.11 C语言顺序程序设计案例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float radius, area;
printf("请输入圆的半径:");
scanf("%f", &radius);
area = 3.14159 * radius * radius;
printf("圆的面积为:%f\n", area);
return 0;
}
此程序展示了顺序结构,程序按顺序执行语句。首先提示用户输入圆的半径,使用 scanf
函数获取用户输入,然后计算圆的面积并输出。
7.1.12 C语言分支(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案例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score;
printf("请输入学生成绩:");
scanf("%d", &score);
if (score >= 60) {
printf("成绩及格\n");
} else {
printf("成绩不及格\n");
}
return 0;
}
该程序使用 if - else
分支结构,根据用户输入的成绩判断是否及格,并输出相应结果。
7.1.13 C语言循环程序设计案例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i;
printf("1到10的整数:\n");
for (i = 1; i <= 10; i++) {
printf("%d ", i);
}
return 0;
}
此程序使用 for
循环,从1到10依次输出整数,展示了循环结构的应用。
7.2 输入接口电路
7.2.1 各种传感器输入电路
传感器信号类型与处理方式: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产生不同类型的输出信号,主要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对于模拟传感器,如热电偶用于测量温度,其输出的微弱电压信号与温度成比例。由于单片机只能处理数字信号,因此需要通过模数转换器(ADC)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量。常见的ADC有逐次逼近型(如ADC0808/0809)和∑-Δ型。逐次逼近型ADC速度较快,适用于一般精度要求的场合;∑-Δ型ADC精度高,但速度相对较慢,常用于高精度测量领域。
以温度传感器为例的电路连接:以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为例,它采用单总线通信协议。其DQ引脚直接与单片机的一个I/O口相连,该I/O口需模拟单总线协议规定的时序来实现数据的读写。在硬件连接上,还需为DS18B20提供电源(一般3.3V – 5V)和一个上拉电阻(通常4.7kΩ – 10kΩ)到电源正极,以保证信号的可靠传输。单片机通过该I/O口发送复位脉冲、写命令、读数据等操作,从而获取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值。
压力传感器输入电路:应变式压力传感器输出的是与压力成正比的模拟电压信号。通常先通过信号调理电路,包括放大电路(如采用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差动放大电路来提高共模抑制比)和滤波电路(如低通滤波器去除高频噪声),将传感器输出的微弱信号放大到适合ADC转换的范围,再接入ADC的模拟输入通道,最后与单片机连接。
7.2.2 键盘输入电路
独立式键盘电路:独立式键盘是每个按键单独与单片机的一个I/O口相连。例如,将按键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单片机的I/O口,通过检测I/O口的电平状态来判断按键是否按下。当按键未按下时,I/O口为高电平;当按键按下时,I/O口接地变为低电平。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电路简单,软件处理方便,适合按键数量较少的场合。缺点是占用I/O口资源较多,若按键数量增多,I/O口消耗过大。
矩阵式键盘电路:当按键数量较多时,为节省I/O口资源,常采用矩阵式键盘。矩阵式键盘由行线和列线组成,按键位于行线和列线的交叉点上。例如,一个4×4的矩阵键盘,只需4条行线和4条列线共8个I/O口,就可实现16个按键的检测。单片机通过扫描行线和列线的电平状态来确定按下的按键。具体方法是先使某一行线为低电平,其余行线为高电平,然后检测列线电平,若某一列线为低电平,则可确定该行该列交叉点处的按键被按下。通过软件编程实现行线的轮流扫描,从而识别不同按键。
7.3 输出接口电路
7.3.1 单片机与数码管的电路连接
数码管类型:数码管分为共阳极和共阴极两种类型。共阳极数码管是将所有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在一起,公共阳极接高电平,通过控制各段阴极的电平来点亮相应的段;共阴极数码管则是将所有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在一起,公共阴极接地,通过控制各段阳极的电平来点亮相应的段。
静态显示电路:在静态显示方式下,单片机的每个I/O口直接连接数码管的一个段选引脚,数码管的公共端(共阳极接电源正极,共阴极接地)。例如,使用AT89C51单片机控制一个4位共阴极数码管,P0口连接数码管的段选线,P2口的低4位分别连接4个数码管的公共端。单片机通过向P0口发送段码(对应要显示数字的段选代码),并使相应的P2口引脚为低电平,即可使对应的数码管显示相应数字。静态显示的优点是显示稳定,程序编写简单;缺点是占用I/O口资源多,硬件成本较高,适用于显示位数较少的场合。
动态显示电路:为节省I/O口资源,常采用动态显示方式。动态显示是将所有数码管的段选线并联在一起,由一个I/O口控制,而每个数码管的公共端分别由独立的I/O口控制。例如,同样控制4位共阴极数码管,P0口控制段选线,P2口的低4位分别控制4个数码管的公共端。单片机通过分时轮流选通各个数码管的公共端,并向段选线发送相应的段码,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使多个数码管轮流显示不同数字,看起来就像同时显示一样。动态显示的优点是占用I/O口资源少,硬件成本低;缺点是需要不断扫描刷新,程序相对复杂,适用于显示位数较多的场合。
7.3.2 单片机与点阵型液晶显示器件的电路连接
液晶显示原理:点阵型液晶显示器件(LCD)通过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来改变光线的透过率,从而显示出不同的字符、图形。其内部有一个点阵结构,每个点可以通过控制其电压来决定是否显示。
硬件连接:以常见的1602液晶为例,它有16个引脚,其中VSS(接地)、VDD(电源正极)、VO(对比度调节端)、RS(寄存器选择,高电平选择数据寄存器,低电平选择指令寄存器)、RW(读写控制,高电平为读操作,低电平为写操作)、E(使能信号)等引脚是控制引脚,D0 – D7是数据引脚。单片机与1602液晶连接时,通常将RS、RW、E引脚连接到单片机的I/O口,用于控制液晶的操作;D0 – D7数据引脚可连接到单片机的P0口(若P0口作为地址/数据复用总线,需外接锁存器)。例如,通过向液晶发送指令(如清屏指令、设置显示模式指令等)和数据(要显示的字符编码),实现字符的显示。在软件编程上,需要根据液晶的指令集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按照规定的时序进行数据传输和控制信号的操作。
7.3.3 单片机与各种继电器的电路连接
继电器工作原理: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当输入量(如电压、电流)达到一定值时,其触点会发生动作,实现对电路的导通或切断控制。常见的继电器有电磁继电器和固态继电器。电磁继电器通过电磁力吸引衔铁,使触点闭合或断开;固态继电器则利用电子元件实现无触点的通断控制,具有寿命长、开关速度快等优点。
单片机与继电器连接:由于单片机的I/O口驱动能力有限,一般不能直接驱动继电器,需要通过一个驱动电路。以电磁继电器为例,通常使用一个三极管(如NPN型三极管8050)作为驱动元件。将继电器的线圈一端接电源正极,另一端接三极管的集电极,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基极通过一个限流电阻连接到单片机的I/O口。当单片机I/O口输出高电平时,三极管导通,继电器线圈通电,触点闭合,从而控制外部电路的通断。为防止继电器线圈断电时产生的反向电动势损坏三极管,通常在继电器线圈两端并联一个续流二极管(如1N4007)。
7.4 并行I/O口扩展电路的设计
7.4.1 并行I/O口的扩展方法
利用专用I/O扩展芯片:常见的专用I/O扩展芯片如8255A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有A、B、C三个并行I/O端口,通过对其控制寄存器写入不同的控制字,可以设置各个端口的工作方式(如方式0:基本输入/输出方式、方式1:选通输入/输出方式、方式2:双向选通输入/输出方式)。单片机通过地址总线选择8255A的不同端口和控制寄存器,通过数据总线向其写入控制字和数据,实现I/O口的扩展。例如,若单片机的P0口作为地址/数据复用总线,P2口提供高位地址,通过地址译码电路产生8255A的片选信号,实现对8255A的控制和数据传输。
利用锁存器和缓冲器:对于简单的I/O口扩展需求,可以利用锁存器(如74LS373)和缓冲器(如74LS244)来实现。74LS373是一种带三态输出的8D锁存器,常用于地址锁存。单片机的地址/数据复用总线(如P0口)连接到74LS373的数据输入引脚,其锁存控制引脚(LE)连接到单片机的地址锁存信号(ALE),当ALE为高电平时,74LS373锁存P0口的地址信号,从而实现地址和数据的分离。74LS244是一种三态缓冲器,可用于扩展输入端口,将外部设备的输入信号通过74LS244连接到单片机的数据总线,其使能引脚由单片机控制,实现数据的输入。
7.4.2 外部三总线扩展
三总线结构:单片机的外部三总线包括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和控制总线(CB)。地址总线用于传送单片机访问外部存储器或I/O设备的地址信息,其宽度决定了单片机的寻址范围;数据总线用于在单片机与外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控制总线用于传输控制信号,如读/写信号(RD、WR)、片选信号(CS)等,控制数据的传输方向和外部设备的工作状态。
扩展原理:以扩展外部ROM为例,单片机的地址总线连接到ROM的地址输入引脚,确定要访问的存储单元地址;数据总线连接到ROM的数据输出引脚,用于读取ROM中的数据;控制总线中的读信号(RD)连接到ROM的输出使能引脚,当RD有效时,ROM将指定地址单元的数据输出到数据总线上,供单片机读取。在扩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地址译码电路(如使用74LS138等译码芯片)将单片机的高位地址信号译码产生各个外部设备的片选信号,以选择不同的外部设备进行访问。
7.5 电路设计实例
例7 – 5 单片机制作密码控制器
设计思路:利用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单元,结合键盘输入电路获取用户输入的密码,通过与预设密码比较判断密码是否正确。若密码正确,通过输出接口电路控制继电器打开门锁等设备;若密码错误,可通过数码管或液晶显示提示信息,并可设置一定次数的错误尝试限制。
硬件电路: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晶振电路、复位电路等)、键盘输入电路(可采用矩阵式键盘以节省I/O口)、存储预设密码的EEPROM(如AT24C02,通过I2C总线与单片机连接)、数码管显示电路(用于显示提示信息和输入密码)、继电器控制电路(用于控制门锁等设备)。
软件设计:编写程序实现键盘扫描获取用户输入密码,从EEPROM读取预设密码并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控制继电器和显示电路。程序还需包含密码错误计数和处理功能,如错误次数超过设定值,进行报警提示(如通过蜂鸣器)。
例7 – 6 利用RS – 232C实现上位机(PC机)与下位机(单片机)的通信
通信原理:RS – 232C是一种常用的串行通信标准,规定了数据终端设备(DTE,如PC机)和数据通信设备(DCE,如调制解调器)之间的接口标准。单片机通过串口(如AT89C51的RXD和TXD引脚)与MAX232等电平转换芯片连接,将单片机的TTL电平转换为RS – 232C标准电平,与PC机的COM口进行通信。PC机和单片机通过约定的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位等参数进行数据传输。
硬件连接:单片机的TXD引脚连接到MAX232的T1IN引脚,RXD引脚连接到MAX232的R1OUT引脚,MAX232的T1OUT引脚连接到PC机COM口的RXD引脚,R1IN引脚连接到PC机COM口的TXD引脚。同时,MAX232需要外接电源和电容等元件,完成电平转换功能。
软件设计:在单片机端,编写串口初始化程序,设置波特率、数据格式等参数,通过中断或查询方式接收和发送数据。在PC机端,可以使用串口调试助手等软件,设置与单片机相同的通信参数,实现与单片机的数据交互,如发送控制指令给单片机,单片机将采集的数据发送给PC机显示。
例7 – 7 单片机控制I2C总线
I2C总线原理:I2C总线是一种双线制的串行总线,由数据线(SDA)和时钟线(SCL)组成。总线上的每个设备都有唯一的地址,通过在SDA和SCL线上传输特定的信号序列来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I2C总线支持多主机和多从机模式,通信过程包括起始信号、地址传输、数据传输、应答信号和停止信号。
硬件连接:单片机的两个I/O口分别模拟SDA和SCL信号,连接到I2C总线设备(如EEPROM、传感器等)的相应引脚。例如,将单片机的P1.0口作为SDA线,P1.1口作为SCL线,与EEPROM的SDA和SCL引脚相连。
软件设计:编写I2C总线驱动程序,包括起始信号、停止信号、发送字节、接收字节、应答信号处理等函数。通过调用这些函数,实现单片机与I2C总线设备之间的数据读写操作。例如,向EEPROM写入数据时,先发送起始信号,然后发送EEPROM的地址和写命令,接着发送要写入的数据,每发送一个字节等待EEPROM的应答信号,最后发送停止信号。
例7 – 8 单片机多路彩灯控制器
设计思路:以单片机为核心,通过控制多个I/O口输出不同的电平状态,驱动多路彩灯实现各种闪烁效果,如流水灯、全亮全灭、交替闪烁等。
硬件电路: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彩灯驱动电路(可采用三极管或ULN2003等驱动芯片,将单片机的I/O口与彩灯连接,由于单片机I/O口驱动能力有限,需通过驱动芯片放大电流)。例如,将8个彩灯的负极接地,正极分别通过限流电阻连接到ULN2003的输出引脚,ULN2003的输入引脚连接到单片机的P1口的8个引脚。
软件设计:编写程序实现不同的彩灯控制模式。可以通过按键输入选择不同的闪烁模式,或者通过定时器中断实现定时切换闪烁模式。例如,流水灯效果可通过循环移位的方式控制I/O口的电平状态,使彩灯依次点亮和熄灭。
例7 – 9 电子日历钟电路
设计思路:利用单片机结合时钟芯片(如DS1302)获取准确的时间信息,通过数码管或液晶显示年、月、日、时、分、秒等时间数据。同时,可设置按键实现时间校准等功能。
硬件电路: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DS1302时钟芯片电路(DS1302的CE、I/O、SCLK引脚分别连接到单片机的I/O口,用于控制和数据传输,还需外接32.768kHz晶振和备用电池,以保证时钟在断电情况下正常运行)、显示电路(如4位共阴极数码管显示小时和分钟,另外4位显示日期等,或者使用液晶显示更详细的时间信息)、按键输入电路(用于时间校准等操作)。
软件设计:编写程序实现与DS1302的通信,读取时间数据并进行处理,然后将时间数据转换为显示代码,通过显示电路显示出来。同时,编写按键处理程序,实现时间的调整功能,如通过按键增加或减少小时、分钟等时间值。
例7 – 10 MSC – 51单片机控制交通信号灯电路的设计
设计思路:以MSC – 51单片机为核心,根据交通规则控制交通信号灯的亮灭状态。设置不同的时间间隔,如红灯、绿灯、黄灯的点亮时间,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车流量检测,可通过红外传感器等实现)调整信号灯的时间。
硬件电路: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交通信号灯驱动电路(使用三极管或继电器驱动红、绿、黄信号灯,每个信号灯通过限流电阻连接到驱动元件的输出端,驱动元件的输入端连接到单片机的I/O口)、车流量检测电路(如红外对管检测车辆通过情况,将检测信号输入到单片机的I/O口)、数码管显示电路(用于显示倒计时时间)。
软件设计:编写程序实现信号灯状态的控制逻辑,根据车流量检测信号调整信号灯时间。通过定时器中断实现倒计时功能,将倒计时时间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例如,当检测到某一方向车流量较大时,适当延长该方向绿灯时间。
8.1 综合电子电路设计
例8 – 1 PLC及变频器综合控制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设计
系统概述:该系统旨在为用户提供稳定的水压。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供水管道的水压,并将水压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入到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根据设定的水压值与实际检测值进行比较运算,然后输出控制信号给变频器,变频器调节水泵电机的转速,从而实现恒压供水。
硬件组成:
**
作者:请向我看齐